观《感动中国》有感1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感动中国》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观《感动中国》有感1每年的“感动中国”都能让我们数十亿中国人为之动容,为之深思。通过平凡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不平凡的故事,通过真实的镜头记录了厚重动人的情感。今年让我印象较深刻的这样一个人: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晖。
“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沟坎。命运百般挤兑,你总要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着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你病重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这是“感动中国”给朱晓晖的颁奖词。
朱晓晖感动我的有她对老父亲不离不弃的孝心,有她坚持不懈追求梦想的好学之心,有她自强不息勇于面对困难的决心。
父亲瘫痪在床,就如一个孩子。朱晓晖为了他,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一切,放弃了自己良好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的家庭、房子……十三年如一日,守着父亲。而且在这艰苦的生活中,他并没有整日愁眉苦脸,而是经常陪伴父亲,想着办法为父亲加强营养,逗父亲开心,让父亲的笑声飘满小小的车库。十几年来,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父亲没有长过褥疮,这谈何容易,这其中渗透了她多少的血和泪。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朱晓晖的事迹不正是无法忽视的巨大正能量吗?每个人都有父母,对于长辈,不是一定要生病时才去看望,平时我们就要关注老人,让他们享受到天伦之乐,这看起来很微小,很平凡,但是,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让我为之动容的还有朱晓晖的好学进取之心。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她还能够挤出时间去学习,去创作,她的“膝盖文学”是她梦想的升华。她爱读书,一些看书读报的经历也许是我们现在无法体会的,这正是一个心中充满对知识渴望的人才能做到的。她的诗篇由年轻时的风花雪月转变成生活的沉淀,对生活的感悟。
面对磨难,她没有退却,既没有抱怨,而是默默地向前,用一颗勇敢的心去书写自己的生活的篇章。她在孔子学堂和绥芬河作家基地做义工时,从不向外人提起自己的家境。以至于那些同事在网上报道之后才知道身边有这个了不起的令人尊敬的人。她还婉拒了很多想“捐款”给她的人。
一个孝感天下的女儿,一个奋发向上的女子,一个诗意无限的诗人,朱晓晖,您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好榜样,我们要向您学习!
观《感动中国》有感2通过今年的《感动中国》这个节目,我认识了朱光亚、胡忠、谢晓君、刘伟等人……而他们中最让我感动的人是无臂钢琴师——刘伟
刘伟的童年是黑暗的。10岁那年他的双臂被十万伏高压电击中了,从此失去了双臂。可他在失望过后,重新振作了起来,参加了残疾人游泳队。由于他双手不能保持平衡,一次次沉下水,又一次次昂起头,他顽强地对抗着命运。终于他得到了残疾人游泳冠军。可命运又跟他开了一个残忍的玩笑——他得了严重的感染病,不能再做剧烈运动,他只好放弃游泳。之后他又重新找到生命的方向——用脚弹钢琴。由于大拇指经常带键,只好把大拇指立起来再弹。经过了一年的努力,他用脚弹琴的水平达到了别人用手钢琴的7级水平。上苍对刘伟那么不公平,可他还是挺了过来。对待生命,他是那样积极乐观,他说,老天夺去他的双手,是为了让他用更好的方式去拥抱这个世界。可有的人四肢健全,遇到些挫折就自暴自弃,这样的人往往一事无成。人生就像橡皮泥他夺走你的一部分,但你可以用努力把自己塑造得更完美。
“活着”这个词,在刘伟的话中经常出现,因为活着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没了生命一切都是泡影。活着,是追求一切美好的基础,只有活着才能创造奇迹。
一个人只要有了恒心,有了信念,有了坚强的意志,世上还有什么苦不能忍受,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怎样的理想不能实现呢?记住: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就像刘伟用脚踩出了他的无限风景,踩出了他的美丽世界!
观《感动中国》有感3十年有人走了他们留下充满爱的脚印,十年又有人来了,他们踩着前者光辉的印迹继续走着走着一直走下去,因为心在那里。
朱亚光对中国第一原子弹做出巨大地贡献,他秉持一颗对科学的热爱,对自然的尊重的心,将苏联预计原子弹成功的漫长年数推翻,使中国陆地上在荒漠的戈壁上怒升了一朵黄色的巨大蘑菇云的时间早了十六年,他对工作的认真,热爱,细心,永远低调持久的放射光芒,在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一颗星永远闪烁着中华之光。
在西康福利院学校有一家人靠着一月只有300元的生活费,坚持在零下温度只有十七八度的高原环境教育者一群艰苦的学生,他们是胡忠老师,谢晓君老师,因为一次意外的参观使他们“志愿者”这三个字永远的定格在他们的脑海里,带着只有三岁大地女儿告别自己的高龄母亲来到那里用心用血来雕琢那里的每一个孩子,为自己,为别人,为国家,为社会爱和信念的支持他们的精神无敌,两位老师改变孩子的命运,孩子用他们的努力达成了两位老师的志愿,他们是绽放在高原上最洁白的并蒂雪莲。
他开辟了中国的肝脏外科,使中国的肝脏外科技术推向国外。面对病人他坚定,他执着,他细心。创下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迹。他就是“中国外脏之父”——吴孟超。治过一位肝脏上长有巨瘤的女孩王甜甜。其他医院都认为只有采取肝脏移植才有存活的机会,而吴孟超则是果断坚定的说:“能切掉就切。”但是因为甜甜肝上的瘤正好长在大血动脉上切除非常危险一旦切到动脉甜甜很可能因为出血过多而当场死亡。而当时年已83岁的吴医生冒着百般危险用他精艺的技术在手术室里工作了9个小时终于天不负有心人手术十分成功。吴孟超就是这样的一位医生他那妙手年春的技术;他那始终不渝的信念。他一切为病人着想尽量用最便宜,最简单,最有效的医治疗法去成功的医治好每一个病人。他作为一位在别人看来拥有最完美的人生但他却有遗憾他说:“没有能力给病人治病是我作为一名医生最大的遗憾。”在他看来治病救人是最天大的法则。他是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将病人一个一个的驮过河。
还有打破麻蜂区大盘村孩子宿命的张平宜,她像一只飞过海峡来到贫间的青鸟给这些与事隔绝的孩子们带来希望之翼。还有8岁起艰苦承担当家的小女孩孟佩杰出生后失去生父,8岁后养母瘫痪,养父离家走,从此家庭的重担便沉重的压力在她稚嫩的肩膀上……
感动中国的平凡人,因为爱,心在那里定居。
观《感动中国》有感4虽然观看完《感动中国》已经有3天了,但那些感动我的英雄事迹,至今萦绕在我脑中,那一幕幕画面惊心动魄,历历在目……
孙家栋爷爷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仍感谢中央、人民“正是因为有了中央的关心支持,人民的不懈努力,才打造了今日我国的优越性。”爷爷还对我们祖国未来的栋梁充满希望,他坚信我们能为祖国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我观后正充满信心时,接下来我看到 ……此处隐藏5613个字……起学生青春的桥梁?
我曾对某些人敬佩不已:在自己的生母或养母生了病,能不顾一切的去养育、照料她们。这种孝子是靠着什么力量去支撑起母亲的脊梁?
我曾被某些人的行为感动不已:当生命之花即将凋零,我们能否选择出“捐献器官”这样伟大的抉择?
《感动中国》像一阵清风,吹散了我心中的疑惑。
全中国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校车失控撞过来时义无返顾的推开了四个毫不知情的孩子,但她却被校车压在了车轮下……当她清醒过来,面对的孩子们健康平安,而她,却将终生与轮椅为伴。《感动中国》告诉那些深爱着“丽莉姐”的孩子们:
“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
是的,老师的岗位或许永不调换,成就却在世界的四面八方!她/他陪伴着我们走过暖春,走过炎夏,走过金秋,也走过了寒冬。一日师情,永生难忘!正是那沾满粉笔灰的手,支起了我们一代人的脊梁!
一位孝子,他的名字叫陈斌强。当他的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当他发现母亲因记忆流失,而走出家门无法归家时,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措:时刻将母亲带在身边!
他翻出了藏在床下多年的纽带,小时候,是母亲用这根带子将他们背大,现在,轮到他背她了!
他家在县城,可他是一名教师。每天,他用那纽带将母亲与自己系在一起,骑着摩托车赶往学校。
我看到了他的作息表,上面记得多么详细:凌晨数点为母亲如厕;数点为母亲穿戴;数点为母亲削水果;数点为母亲喂饭……
古有孟宗哭竹生笋,今有陈斌强细侍老母!
《感动中国》赞扬他,也告诉我们:
“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是的,学着去孝顺父母吧!一句暖暖的问候,一个端水、拿鞋的动作,都会让父母感动不已。莫要等至,父母老了,病了,再去孝顺。那时,就只有背对父母默默拭泪了。百善孝为先!
一个爱国努力的小姑娘,她生命的结尾唱出的是“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她的奖状贴满了整个墙壁!
一个纯真善良的小姑娘,她生命的遗愿是捐赠器官!
她,叫何玥。
她年仅十二岁,正值豆蔻年华的她,家中贴满奖状,年年赢得奖学金!当5。12地震组织捐款时,她不但捐出自己的全部零花钱,还鼓动父母捐出了一个月的工资。
可谁又能想到,死神竟把手伸向了这样一个小姑娘!
她即将毕业,却被查出得了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当她无意中听到自己的生命仅剩三个月时,她对爸爸说,爸爸,我想捐出自己的器官。
终于,在何玥百般恳求下,家人终于悲痛的同意了。
2012年11月17日凌晨零点时分,何玥脑死亡。
按她的意愿,她捐出了两肾一肝,分别唤醒了三个生命!
我们同《感动中国》向她致敬:
“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
张丽莉老师,让我感受到了师德,更懂得了什么叫做责任;陈斌强先生,让我反省了自己,懂得了真正的孝;何玥妹妹,让我明白,爱,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分年龄!
每个人奉献一点,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与众不同……
观《感动中国》有感14感动是一个人最真挚的感情。今天我观看了《感动中国》,其中最后一个人物的形象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中—“两弹元勋”程开甲。
程开甲已经仙逝,但他在氢弹领域创造的成就值得我们学习。氢弹是我国国防武器最具威摄的一种武器。如果说氢弹是一个大炮杖,那么原子弹仅是用来点燃这个大炮杖用的引线。程开甲则从事的是测算氢弹爆炸后的各个参数以及这些参数氢弹的爆炸当量。为了精确测算各个参数,他多次甚至只带了一个口罩下井测算。氢弹的放射性危害极大,他却不惧危险,只为尽快测算参数,以免数据不全,导致国家再倾巨资去生产氢弹重试。
研制氢弹是个秘密,每个人员都必须隐性埋名。这个秘密不但不可以与朋友说,也不可对母亲、孩子说。他们必需抛弃所有名利、荣誉、头衔。
“隐姓埋名数十年,一朝成名天下知”这是对程开甲的写照。
为了不影响环境,实验环境选在戈壁,我在《横空出世》这部电影中看到戈壁上风沙满天,甚至可以把帐篷刮飞,沙子让人睁不开眼睛,当时中国仅有一台每秒仅万次的计算机,而且只有二十分之一可以用于氢弹参数计算。程开甲只得使用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来没日没夜地去计算。他最终建立发展了中国核爆炸的过程。建立核武器测试诊断的框架,支持中国核武器设计改进与作战运用。
程开甲的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但我们更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学习品质。
程开甲生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他却在自己艰苦的学海中找到了光亮,他扎实的学习方法和基础造就了这个“两弹元勋”。可见,学习知识让一个普通人得以造福祖国。
他忠诚爱国。他与许多物理学大家一样,出过国。他没有被国外优越的条件所吸引。而是投身祖国。
在这一个时代伟人身上,我学到了爱国、勤学、奋斗、奉献。因为有了程开甲,氢弹才得以“横穿出世”。
观《感动中国》有感15看《感动中国》会让让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感动,我的心灵也同样受到震撼和洗礼,感动和泪水之后应该是平静和思索。
此次当选的“感动中国”人物还有:为新中国核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朱光亚,为官清廉的公安战线楷模刘金国,为人民群众奉献一生的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干部杨善洲,年届90依然工作在手术台上的医生吴孟超,在危急时刻奋力救下坠楼婴儿的“最美妈妈”吴菊萍,扎根高原地区支教的教师夫妇胡忠、谢晓君,靠卖羊肉串资助贫困学生的“草根”慈善家阿里木,从8岁开始伺候瘫痪养母XX年的孝顺女儿孟佩杰,自小失去双臂却创造出生命奇迹的钢琴师刘伟。走过XX年的“感动中国”活动还向以白方礼老人为代表的长年热心公益事业而未能获得荣誉称号的所有爱心人士表示特别致敬。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逐渐富强起来,也是因为这些有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质的中国人。也许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无力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那时的我们虽不能成为感动中国的人,但一定是个让中国人感动的人。
相信每个看了感动中国的人都会有有一种真实的清洁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时,走路的脚也更结实一分,就像是一次年度的充电,一个缺点的电池再度内心充实,于是,又可以支撑自己,也希望可以帮助别人。这,正是感动的一种力量……我是十三亿中的一个普通学生,也许我这辈子都做不出让国人感动的事情,但是我会尽本能来做一些对我身边人有帮助的事情。
文档为doc格式